主页 > 皮肤科 > 带状疱疹 > >

为饱受带状疱疹困扰的患者支招

中医名医 一对一亲诊

  带状疱疹是一种病毒性疾病,多见于成人,其特征为沿身体单侧感觉神经相应皮肤节段出现成族的疱疹,常拌局部神经痛。这种疼痛临床上处理比较麻烦,临床上常用中医中药治疗,只要辨证得当,疗效确切。

 

 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皮肤病。俗称“蛇串疮”、“缠腰火丹”。带状疱疹最具特征性的症状,就是所谓“灾难性疼痛”。疼痛的特点一是周期长,疹前、疹期和疹后三个疼痛期衔接;二是“先痛后肿”,“肿而又痛”;三是疼痛剧烈。倘病毒侵犯三叉神经的第一支或第二支,不但可引起眼的广泛损害性疼痛,而且还会出现剧烈头痛。故隋·巢元方《诸病源候论》将带状疱疹的疼痛形容为“惨痛”。

 

  早期应用中药外治法,对治疗带状疱疹并缓解疼痛和缩短疼痛周期十分有利。

 

  青蜈散:药用青黛、黄柏各5份,蜈蚣两份,冰片1份,共研细末,加麻油调成稀糊状,外涂患处。

 

  雄陀散:药用雄黄、枯矾、密陀僧各15克,制乳香、没药各10克,青黛30克。共研细末,过100目筛,加生石灰水上清液、香油各40毫升调和,外涂患处,以结痂、保持湿润为度。

 

  二味拔毒散:雄黄、枯矾各两份,青黛粉3份,共研,加浓茶水,调敷患处。

 

  带状疱疹疼痛的内治,应根据不同病期分期论治,辨证用药。

 

  疹前疼痛《外科大成·诸痛门》有两个治疗不明原因皮肤痛的医方,一是治皮肤痛不可以手按之的桑皮饮;一是治皮肤痛,苍蝇飞上即痛的槐花散。其所述之皮肤痛状若带状疱疹的疹前疼痛。疹前疼痛治宜清疏肝经风热火毒、和络止痛。方用桑皮饮合柴胡清肝汤加减:桑白皮,地骨皮,木通,葛根,柴胡,黄芩,天冬,麦冬,玄参,甘草,加入生姜3片,葱头1枚。水煎服,每日1剂。槐花散:将槐花(或槐角、槐米),微炒,研为细末。每次以温黄酒送服,每日3次。有凉血活血、清热定痛之功,也可用以治疗疹前疼痛。

 

  疹期疼痛治宜清肝火、利湿热、化瘀止痛。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或口服龙胆泻肝丸,每次3~6克,每日3次。若发于眼部的损害性疼痛,应抓紧时机积极治疗。除应用中草药外,还可用中药制剂清开灵注射液20毫升,溶于10%葡萄糖溶液250毫升或0.9%生理盐水100毫升中静脉滴注,每日1次,2~3周为1疗程。

 

  疹后期疼痛皮疹消退后,皮肤刺痛、烧灼样疼痛者并不少见,尤其多见于老年患者。医学上把它称作“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”。现代医学认为是病毒侵犯脊髓神经根,导致神经炎、神经节炎是神经纤维粘连所致。中医多责之于病后气滞血瘀、气血两虚。常用的治法及经验方有:

 

  益气化瘀法:黄芪,丹参,党参,白术,白芍,川楝子,元胡,制乳香,没药,当归,丝瓜络,炙甘草。水煎服,每日1剂。

 

  通络镇痛法:生蒲黄,五灵脂,元胡,川楝子,地龙,丝瓜络,白芍,甘草。入夜痛甚者加桃仁、红花;刺痛难忍者加乳香、没药;兼胀痛者加郁金、姜黄;明显瘀血者加丹参,川芎;疼痛影响睡眠者加琥珀末,酸枣仁。

 

  行气化瘀法:柴胡,赤芍,当归,丹参,元胡,红花,白术,制乳香,没药,川楝子,枳壳,炙甘草。头痛者加川芎;腰以下痛者加牛膝;气虚者加黄芪;失眠者加柏子仁、远志。

 

足不出户问病情

提前预约

无需等待

85%患者关注问题
85% patients concerned about the problem

名老中医 Expert team

点击咨询

专注中医理疗 秉承医者使命
Focus on epileps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he medical mission

  • 精彩案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