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分析
一般来说,男女性的骨量在35~40岁以后开始下降,女性在绝经期以后的骨量丢失远远高于男性,故女性的发病率大大高于男性。这是因为雌激素能刺激成骨细胞,制造骨基质。如果雌激素水平下降,则使成骨细胞活性降低,骨形成减少。绝经后妇女如合并甲亢,其骨质疏松出现较早且较重。另外,甲状腺机能亢进者、严重缺钙者可引起并加重骨质疏松,维生素C缺乏者、长期蛋白质营养缺乏者可使骨基质合成减少,容易形成骨质疏松。另外,有不良饮食习惯的人,如饮酒,咖啡因摄入过多,也会使人体缺钙,导致骨质疏松。
除40岁以上女性、50岁以上男性为传统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外,下列人群不管多大年纪都得留意。
1、因疾病绝经或生理绝经后的女性。
2、双亲患骨质疏松症,并有骨折病史的子女。
3、低体重,性激素水平低下者。
4、常年大量吸烟、过度饮酒者。
5、常年喝咖啡和碳酸饮料者。
6、不参加体育运动,很少接受日光照射的脑力劳动者。
7、偏食或为减肥限制饮食的年轻人。
8、甲状旁腺机能亢进、甲状腺机能亢进、糖尿病、垂体泌乳素瘤、腺垂体功能减退症患者。
9、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,类风湿性关节炎、皮肌炎、混合性结缔组织病患者。
10、多种慢性肾脏疾病导致肾性营养不良的患者、肾透析患者。
11、胃肠疾病、吸收不良综合征,胃肠大部分切除术后,慢性胰腺疾病,慢性肝病,营养不良以及长期静脉营养支持治疗的患者。
12、白血病、淋巴瘤、多发性骨髓瘤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。
13、各种原因所致的偏瘫、截瘫、运动功能障碍、肌营养不良、肌强直综合征等患者。
14、器官移植术后患者。
15、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、免疫抑制剂、肝素、抗惊厥药、化疗药、含铝抗酸剂、甲状腺激素、慢性氟中毒、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药物的患者。
温馨提示:骨质疏松的发生,主要是脏虚精亏,导致脏腑功能的整体失调所致。其中与肾、肝、脾的关系最为密切,肝肾不足、脾胃虚损,贯穿于整个发病过程。此外,血脉之盈虚及血行之畅塞,也影响着骨骼的营养和生长,也是本症的重要原因。鉴于此,如果只是单纯补肾,则有失偏颇。所以,治疗时应综合考虑,整体论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