痛经分寒热虚实,不能全部用热敷
痛经分寒热虚实
中医的“痛经”含义是指妇女在经期前 ,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 ,或痛到腰骶 ,甚至剧痛昏厥。
西医把痛经分为 :原发性痛经 ,指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者 ;继发性痛经 ,因生殖器官病变引起 ,如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、子宫腺肌瘤、慢性盆腔炎、妇科肿瘤、宫颈口粘连狭窄等。
中医的痛经有寒热虚实之别。如果以痛的感觉分有以下几种 :
刺痛属热 ,冷痛属寒。胀痛或腹部阵痛属气滞 ,剧痛而血块流出痛减属瘀。得热(例如喝热饮 )痛减属寒 ,得热痛剧属热。喜按喜揉者属虚 ,拒按拒揉者 (越按越痛 )属实。
经前期痛者多实 ,经后痛而痛更甚者多虚。
中医认为痛经的发生与冲任、子宫的周期性生理变化有关 ,辨证论治如下 :
一、虚证 :不荣则痛 ,意思是气血虚弱或肝肾亏损造成。治法宜平时调补 ,补气养血或滋补肝肾。
二、实证 :不通则痛 ,意思是气血运行不畅造成。治法宜祛瘀止痛。在月经前 3- 5天 ,气滞者行气活血止痛 ,寒凝者温经散寒止痛 ,湿热者清热除湿止痛。
在治疗方面 ,中医是急则治其标 ,以止其痛 ,痛止后则治本为主。例如 ,慢性盆腔炎引起的痛经 ,如果治疗好盆腔炎 ,痛经自然痊愈。
中医分寒热虚实辨证治疗痛经
痛经是指妇女在经期及其前后,出现小腹或腰部疼痛,甚至痛及腰骶。每随月经周期而发, 严重者可伴恶心呕吐、冷汗淋漓、手足厥冷,甚至昏厥,给工作及生活带来影响。
妇女经期或经前后小腹疼痛称痛经。其病机为气血运行不畅,不通则痛,按病因分寒热虚实辨证论治。
气滞血瘀证:
经前经期小腹胀痛拒按,经色紫有块。
方药:当归20克,川芎10克,赤芍10克,桃仁10克,红花10克,元胡10克,香附15克,坤草15克。痛甚者加三棱10克,莪术10克。
寒湿凝结证:
经前经期小腹冷痛,得温痛减,经色黯有块。
方药:当归20克,川芎10克,白芍15克,香附15克,坤草15克,元胡10克,桂枝10克,小茴香10克,肉桂10克。痛甚者加附子10克。
湿热蕴结证:
经前经期小腹胀痛拒按,有灼热感或伴有腰骶痛。
方药:当归20克,川芎10克,白芍15克,生地黄20克,红藤30克,蒲公英30克,马齿苋30克,黄柏10克,香附15克,坤草15克。痛甚者加金银花30克,元胡10克,莪术10克。
气血两虚证:
经后小腹隐痛经量少,色淡质稀,乏力便溏。
方药:当归20克,川芎10克,白芍15克,熟地黄20克,香附10克,坤草10克,黄芪20克,党参15克,白术15克,茯苓20克,甘草5克。
若伴有腰骶酸痛,头晕,耳鸣,属肝肾虚,药用当归20克,川芎10克,白芍15克,熟地黄20克,香附10克,坤草10克,山药20克,山萸肉15克,川断20克。
名老中医专家解答:如何辨别痛经类型
【问】您经常强调痛经的主要症状是“痛”,辨痛的虚实是重要环节,那么是否可以根据该患者痛经时喜按可以辨证该患者是虚证痛经呢?
【专家答】腹痛喜按与拒按是辨别痛经一证虚实的依据之一。但喜接属虚,拒按属实,一般只能适用于不严重的患者,较严重的病例也并不尽然。在治疗上有的尽管属于经来不畅的瘀滞实证,也会出现腹痛喜按,而不拒按现象。因为痛而拒按的患者,大多属于瘀滞较严重的实证,腹部胀硬,甚则灼热,触即痛。一般经行不畅的腹痛,虽也有瘀,但不至于痛到拒按的境地。相反喜按喜揉,甚或喜暖。按揉可使瘀血流畅地排出,特别是寒凝夹瘀者,得暖较舒,因血得热则行,通则不痛,故而痛势有所缓解, 因此辨别虚实,不能一概以喜按、拒按定论:通常对这类病例的辨证,除参考脉舌以外,尚须注意经血排出后或下淤块后腹痛是否轻减以别虚实。如果单凭喜按即作虚论治。往往难获预期效果。此外素体虚弱, 气血不足, 气虚无力推动血行,致经来不扬造成血滞作痛而出现的拒按现象,是属于夹虚夹实的类型,,另有部分患者,往往同时出现既喜按又拒按的现象,这种病例可分为两种情况:一种是轻按即舒,重按即痛,另一种则轻按即痛,按重反舒。前者每多兼寒兼淤,寒轻瘀重,后者则属夹瘀夹虚,瘀少虚甚。这种病例临床上也常可遇到。